一、遗址概况
三湖台子土遗址位于合川区钱塘镇湖塘村2社,地处嘉陵江左岸一级台地,西隔冲沟与河坝院子遗址相望,南距嘉陵江20米。中心地理坐标为北纬30°10′36.7″,东经106°12′28.7″,海拔为220~226米。
遗址地理环境
2007年7月,为配合嘉陵江梯级渠化利泽航运枢纽工程立项,重庆市文物考古所(现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嘉陵江流域工程建设区开展文物调查时发现。2008年2月,重庆市文物考古所对遗址开展了考古勘探,基本明确了遗址的文化内涵和分布范围。2022年7~10月,为配合嘉陵江利泽航运枢纽工程项目的建设,经国家文物局批准,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该遗址开展了抢救性发掘,完成发掘面积438平方米,清理新石器、清代遗迹40个,包括灰坑19座、房址3座、窑址1座、储水坑1个、排水沟2条,出土各类遗物74件。
遗址发掘区远景(东-西)
二、地层堆积
根据考古勘探结果,遗址堆积总体呈水平状,东薄西厚。发掘区位于遗址西部,堆积层次明显,可划分为9层,除西北部堆积呈坡状外,余下多为水平状,个别呈波状。其中,第4层、5a层、7层主要分布在发掘区的西部,第8层集中分布在发掘区的西北部,第5b层主要分布于发掘区东部,其余地层堆积分布于整个发掘区。第1层为现代耕土层。第2、3层为近现代洪水淤沙层,出土少量青花瓷片和板瓦残片。第4层为清代洪水淤积层,出土少量青花瓷碗、板瓦残片。第5a层为清代耕种形成的旱地堆积,堆积内包含少量青花瓷碗残片,堆积层表界面上成片保存有垄沟、垄台遗迹;第5b层为清代耕种水稻形成的稻田堆积,出土有少量青花瓷碗、硬陶罐残片。第6层为稻田底部的沉积层,出土有少量青花瓷碗残片及新石器时期陶片。第7、8层为清代文化层。第9层为新石器时代文化层,出土部分夹细砂和泥质陶片,可辨器形有罐、高领壶、钵、器盖、豆等,以及少量石器。发掘清理的绝大多数遗迹均暴露于第6、7、8层下,打破第9层,第9层堆积的原始地表已被破坏,现存界面上残留有清代耕种水田时形成的犁铧痕迹。
遗址发掘场景
遗迹清理
遗址发掘区全景
三、主要遗迹
共发掘新石器时代房址1座、灰坑14座及柱洞2个。
房址F2全景
房址F2位于发掘区东部,暴露于第6层下,打破第9层。该房址原生地面已被破坏,仅残存柱洞8个,根据柱洞的分布情况,推测其为平面呈圆形的地面建筑,直径约5.3米,占地面积约22平方米。
灰坑主要分布于发掘区中、西部,彼此之间无打破关系。灰坑的平面形状以椭圆形为主,近圆形(圆形)次之,还有少量长方形及不规则形。灰坑的口部边缘形态多数不明显,坑壁绝大部分不规整,壁面和底部均较粗糙。根据灰坑内堆积的差异,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 砾石堆积坑,2座,坑内砾石多为碎块,可能为石器加工坑。以H1为例,H1坑口暴露于第6层下,打破第9层。平面形状呈椭圆形,剖面呈弧形,斜弧壁,圜底。长径1.22、短径0.84、深0~0.12米。坑内堆积仅1层,为灰黄色粉沙土,结构较疏松,包含少量炭粒、红烧土块、陶片及大量砾石。
灰坑H1全景
第二类 陶片堆积坑,11座,坑内陶片虽多寡不一,但同一坑内陶片多成堆分布于同一层面上,应为与先民日常生活相关的废弃坑。以H10为例,H10坑口暴露于第6层下,打破第9层。平面形状为椭圆形,剖面为弧形,斜弧壁,圜底,底部呈西高东低倾斜状。长径3.2、短径1.6米、深0~0.42米。坑内堆积分两层,第1层为灰褐色粉沙土,结构较疏松,包含少量炭粒、红烧土颗粒和较多陶片及砾石碎块,出土陶片可辨器形有卷沿罐、深腹罐、高领壶等;第2层为浅灰褐色粉沙土,结构较疏松,包含零星炭粒、红烧土颗粒和陶片。
灰坑H10全景
第三类 陶器瘗埋坑,1座,坑内埋藏有较完整的陶器,应为先民有意识瘗埋,可能与相关祭祀行为有关。H5平面呈椭圆形,剖面呈弧形,斜弧壁,圜底,壁面及底部较规整。长径1.1、短径0.8、深0.28米。坑内堆积为灰黄色粉沙土,结构较疏松,包含零星炭粒、红烧土颗粒等,出土陶折沿深腹罐1件。
灰坑H5全景
H5出土陶折沿深腹罐
四、出土遗物
共出土遗物74件,其中新石器时代遗物72件,包括陶器和石器两大类,以陶器为大宗。
陶器以夹砂陶为主,其中主要是夹细砂陶,部分夹砂陶还掺夹石英砂颗粒,泥质陶次之。以此次出土遗物最丰富的灰坑H10为例(下同),夹砂陶占57.69%,且都掺夹石英砂颗粒,泥质陶占42.31%。陶器颜色方面,夹砂陶中,又以夹细砂红褐陶占比最高,为35.9%,其余依次为灰褐陶和红陶,分别为17.9%、3.8%。泥质陶中,数量最多的是红陶,占陶器总量的23.1%,其次为灰陶11.1%、灰黑陶4.3%、红褐陶3.4%,最少的是黄褐陶0.4%。器形以陶折沿深腹罐、折盘口深腹罐、卷沿罐、高领壶为主,还有部分陶钵、器盖等。纹饰的种类较多,有绳纹、菱格纹、瓦楞纹、戳印纹、弦纹、附加堆纹、刻划纹及上述纹饰的组合纹饰。其中绳纹又可区分为细、中、粗三种,菱格纹也有大小之分。总体上看,陶器施纹的比例较大,达70.1%,素面比例较小,为29.9%。纹饰中又以菱格纹所占比例最大,为26.5%,其余依次为绳纹、绳纹+弦纹、戳印纹+菱格纹、戳印纹、戳印纹+绳纹、瓦楞纹和弦纹,占比分别为17.5%、16.7%、3.5%、2.6%、1.7%、0.8%、0.8%。
石凿
石器种类较少,原料主要为砾石,多为磨制石器。器物一般先以砾石打片,挑选形状适合者局部修理成初坯,再对其进行磨制而成。石器磨制主要应用于器物刃部,一面和两侧加以浅磨,另一面多保留砾石自然面。器身多能看到修打痕和使用崩疤。器类有石砧、石斧、石凿、石片。
五、初步认识
三湖台子土遗址新石器时期堆积较薄,但清理遗迹和出土遗物数量略显丰富,进一步充实了嘉陵江下游的新石器时代考古材料。
从出土陶器看,以高领壶、卷沿罐、折沿深腹罐、折盘口深腹罐等为代表的器物组合和器形特征,与丰都玉溪坪遗址2002年度发掘的新石器时代第一期遗存较为接近,应属玉溪坪文化中期阶段遗存。
从遗址的布局看,遗址所在台地中部(即发掘区东部)为房址和一些无法复原房址结构的柱洞,构成房址的柱洞内及房址周边堆积内鲜有遗物出土,该区域应为新石器时期人类的居住区;遗址的西部(即发掘区中、西部)较为密集的分布有形状及大小不一的灰坑,灰坑彼此之间无叠压打破关系,表明这些灰坑可能形成于同一地面,且使用时间不长,结合灰坑内成堆分布的陶器碎片、砾石块分析,该区域可能是新石器时期人类的生活和劳作区域。
三湖台子土遗址新石器时代遗存的发现,是继合川区猴清庙遗址、老菜园遗址、吊嘴遗址及北碚区大土遗址之后嘉陵江下游新石器时代考古的又一次重要发现,对认识嘉陵江流域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学文化面貌,构建嘉陵江下游先秦考古学文化谱系,以及探讨长江上游新石器文化演进格局提供了十分重要的新资料。(执笔:张春秀 孙治刚)
(图文转自:“重庆考古”公众号)
汉宁出庭受审有大屠杀幸存者在庭上展示二战时被杀家人的照片松德认为,审讯早该进行。汉宁曾在二战期间在奥斯威辛集中营担任守卫。曾在二战期间波兰奥斯威辛(Auschwitz)纳粹集中营任党卫军的老翁汉宁(Reinhold Hanning),匿藏数十年后被捕,周四在德国代特莫尔德受审。现已94岁的他被控协助...
2023-03-193阅读全文 >>2.7亿年前就出现在地球上的“活化石”银杏长寿是多个因素综合平衡的结果据科技日报(记者过国忠通讯员吴锡平):银杏不仅生命力顽强,还是我们熟知的“活化石”。研究发现,银杏长寿的秘密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树干形成层干细胞不进入衰老阶段;二是树体的抗性超强。最近,扬州大学银杏研究团队、北京林业大学林金星团...
2023-03-195阅读全文 >>传说,张天师自从被白果精盗喝了灵泉井的法水以后,吸取教训,百倍警惕,预防自己外出时被妖魔鬼怪的巧化伪装乘机骗进府内,行邪作祟。因此,他每逢外出便在三道门前施用三道神功妙法,使邪妖不能入门进府。第一道门,用碗盛满水,将一根筷子横置碗中间,妖精看见天师府门前却是一条大江,江面上是一条长长的独木桥,不敢过...
2023-03-191阅读全文 >>一代歌后邓丽君于1995年在泰国酒店离奇死亡,警方对外公布称邓丽君是哮喘病突发猝死,享年42岁。邓丽君逝世的消息迅速流传回国,粉丝们都不敢相信这一事实。据悉,当时邓丽君死后没多久就有小道消息传出,邓丽君的死亡非常不寻常,警方在经过多方面的侦查之后确认为猝死。而至今为止网络上还流传着许多邓丽君的死亡真...
2023-03-192阅读全文 >>“2012、12月21日世界末日说”已经过去了这么多年了,“人类”依旧还活的好好的,这谣言也是不攻自破!但在网上还流传着“人类在2012已经死了”的传闻,并且还列举出了很多证据,称人类已经是进入“时间重置”阶段,这难道是真的吗?用脑去想一想就知道这必然是假的了,所谓的“时间重置”和“证据”也更被就是...
2023-03-191阅读全文 >>水母湖,位于帕劳群岛其中一座岩岛埃尔·马尔克,是在大约1.2万年前形成的,当时地壳隆起致使这座岛屿高出海平面,海水则被其中部下陷处捕获。水母湖内生活着数百万只水母,它们是藻类的宿主,通过与藻类形成的共生关系生存。在大约每10年出现一次的厄尔尼诺现象影响下,水母湖温度升高,致使水母居民大面积死亡,但这...
2023-03-194阅读全文 >>